机构动态

“手拉手”推进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融合
创建日期:2011-11-25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

 

  “阳光成长计划”是安利公益基金会关注帮扶农民工子女的三大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推动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手拉手,促进两个儿童群体的融合发展,从心理层面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让他们健康成长。2011年11月24日,安利公益基金会“城乡少年手拉手•阳光成长计划”在杭州市滨虹学校启动。安利公益基金会网站记者特别采访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长期关注流动儿童教育权利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就流动儿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访谈。

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需要“融合教育”

  记者:
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大约有2000万流动儿童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生活在城市中。这些孩子虽然在城市里生活,却又是游离在城市的边缘。从教育的角度,流动儿童目前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杨东平: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上学难,另一个是身份认同。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虽然国家曾提出“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的政策,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户籍的限制,公立学校门槛较高,导致许多流动儿童无法与城市儿童一样在公立学校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外来工子弟学校往往得不到国家支持,教学资源贫乏,教学质量较差。 “身份认同”涉及的是心理层面的问题,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叫做“融合教育”,即增加流动儿童对城市的认同感,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这个新的社会环境。这个问题在学校里主要涉及到与城市儿童之间的关系。

  记者:无法融合导致的身份认同缺失对流动儿童的成长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杨东平:由于无法融合带来的身份差别意识,会导致流动儿童在城市里被边缘化。不被城市接纳,又缺乏安身立命的能力,会导致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认识,对社会产生敌对态度,从而容易走上暴力的道路,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有数据统计,现在各地青少年犯罪中,流动儿童就占了70、80%。

  上学难与身份认同两个问题之间实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首先是要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只有上学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有机会更进一步关注解决身份认同的问题。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需要针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如上海通过建立常住人口教育公共服务准入制度、政府帮助简易农民工子女学校向民办小学转型等措施,杭州通过为外来工子弟学校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都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儿童上学的问题,因而身份认同的构建会更重要。

  记者:说到心理层面的融合问题,我们注意到在杭州滨虹学校,100%的孩子都是务工子弟学生。这种城市里“城乡”分割的就学状态会对打工子弟的“身份认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杨东平:对,你提到的这种状况确实存在。目前外来工子弟学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混合,另一类是完全分开的。有的学校出于城市家长和学校的管理需求考虑,也将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分开,编班管理。因为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混在一起,生长环境的不同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这是需要解决的。美国当年让白人和黑人学生同上一所学校,目的也是为了消除差距、促进种族之间的融合。对我们国家而言,让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从“分割”到“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目前许多学校在融合上并没有做出过多的努力。

“融合教育”应该是双向的,“手拉手”的方式值得提倡

  记者:
安利公益基金会此次与全国少工委联合发起的“城乡少年手拉手•阳光成长计划”旨在通过推动城市儿童与流动手拉手促进双方的融合。您如何看待这种方式?

  杨东平:通过手拉手的方式促进流动儿童对城市的认同很有意义。同时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这种融合时双向的,是需要相互推动的,城乡儿童之见的融合与学习其实也是相互的。一方面我们要带领流动儿童去认识城市、感受城市生活,来促进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推动城市儿童去认识、主动接纳流动儿童,同时也从流动儿童身上学习城市儿童所缺失的认知。安利公益基金会“城乡少年手拉手•阳光成长计划”这种双向融合互助成长的方式非常的好。此外,现在许多城市公立学校由于受到“分数”等目标的制约,比较缺乏动力去与外来工子弟学校手拉手;城市的家长由于对问题欠缺认识,同样缺乏动力去关怀流动儿童,推动流动儿童与自己孩子的融合。安利这一计划与全国少工委系统合作,通过行政干预,对公立学校进行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将会比较显著。

  记者:最后,请杨老师给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手拉手计划提一些好的建议。

  杨东平老师:应该说,还有许多的公众没有认识、关注到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对公众、对社会进行更多的倡导。另外,安利公益基金会“手拉手”计划在未来还可考虑吸纳社会上更多有爱心的有影响力的人士或是普通公众参与进来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共同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益氛围。